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在成都召开
2016年7月1-3日,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在四川省北川县5.12汶川特大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倡议,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SKLGP)承办,来自两岸三地工程地质领域的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被邀请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思敬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姚玉鹏处长、熊巨华主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徐志文副厅长等出席。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工程地质新思维”,论坛一改往届以主题报告为主的形式,将开放式自由发言和交流讨论作为大会新常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通过激烈的讨论、争辩和思想碰撞,从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诸多共识。主要可总结为两大方面:
一、提出了诸多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新思维新观点
王思敬院士提出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必须突破“三大壁垒”,即“学科的壁垒”、“创新的壁垒”和“专业限制的壁垒”。他强调,不同学科有很多普适性的共同规律,工程地质学科要学会和利用其它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样也可以将工程地质的理论和规律应用于其它学科;他还强调工程地质学科不单单是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模拟分析和预测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创新,包括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工程创新突破。他以能否实现无人驾驶的TBM施工、能否实现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评价的智能化的大胆猜想,强调重大的技术装备工程创新的重要意义;同时,以国际上BIM的提出为例,强调防灾减灾需要专家、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协作,防灾减灾要打破壁垒,专业要高度融入社会。黄润秋教授提出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工程地质的“三性”,即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交叉性。唐辉明教授强调了工程地质条件“演化”的观点和建设大型原位试验场的重要性。殷跃平研究员提出工程地质学科发展需经历“八大拓展”(由容量到风险评价,由静力到动力,工程地质材料拓展,由工程地质条件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改造利用,由表层到空间,由3D到4D,由人工到现代化、信息化和可视化,由一般工况到极端工况)。彭建兵教授提出工程地质的“三大思维”(回归工程地质思维、加强力学思维、探测人·地·天之间的条件系统思维)。与会专家学者还结合近年来实际工程建设中所暴露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家社会发展中对工程地质学科和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例如:工程地质人才培养应进一步加强地质学基础,重视重大工程的地质风险与安全,重视体现我国自身特色的工程地质行业标准、规范、以及法律法规建设,提供更好条件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成长,鼓励大胆创新、奇思妙想等。这些新思维和新观点,为工程地质学科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年轻学子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二、提出了工程地质届“十三五”亟待开展的重大发展规划建议
1、建立共享的大型原位试验场
试验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支撑和相关参数获取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试验室内的试验、大型原位试验和工程试验三类。受试验尺寸效应、环境效应等因素影响,室内试验已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和科研实际要求,且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而工程试验往往仅为特定工程开展的被动试验,不具备普遍性。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大型原位试验场已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依托于各类大型原位试验场,形成共享共用机制,供全世界相关方面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利用试验场,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性实验观测成果。王思敬院士建议,可先由已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单位,如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完善和加强已有原位试验场的建设,并尽快商讨建立共享共用机制。考虑到原位试验场建设和长期维护需要大量经费,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相关科研专项,对大型原位试验场的建设和运行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2、成立产学研联盟,推动学科新一轮起航
我国长期形成的部门、行业边界过于清晰,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相互之间各自为政,资料信息封锁,缺乏共享共用环境和氛围,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为此,来自政府、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现在已到非打破壁垒不可的时候了,应尽快成立产学研联盟,积极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工程地质学科的新一轮起航。
3、集成大数据,联合申报重大研究计划
数十年的工程实践已为我国积累了异常丰富工程建设资料和经验教训,同时,相关部门也结合国家需求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全国或区域性的调查,积累了海量的调查评价和监测数据。但目前这些宝贵的资料和数据分散于各部门、各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综合集成,使其作用和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建议在成立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组织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集成工程地质领域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将信息和数据转化为资源和资本,开展工程地质领域创新研究,推动工程地质学科的大发展。
彭建兵教授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希望工程地质界在工程地质重大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重大基金和科研项目申报、工程地质学术期刊和专着等方面能进一步提升,推动工程地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工程地质高层论坛首次在我国西南地区召开,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又一次高水平论坛,对推动工程地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加强工程地质界的产学研协同,扩大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影响力,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