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16年10月15日至18日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国家基金委和26家单位协办,1300多名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首次千人盛会,凸显了我国工程地质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积极势头。
第九届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西南交大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成都理工大学张倬元教授,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美国波士顿大学Scott BURNS教授,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二处处长姚玉鹏,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处长刘羽,第十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桂等嘉宾与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伍法权主持。会议围绕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交通、能源、海洋、城市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新理论、新技术、工程地质教育及学科发展进行了6个分会场的广泛研讨,共计有21个特邀报告、58个主题报告、220个专题报告、23个青年专场报告。
第十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彭建兵首先致开幕辞,向与会的嘉宾及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他简要回顾了中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所开展的工作。他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自然,保护环境,防治灾害,造福人类始终是地质学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条道路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将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提供最好的服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二处处长姚玉鹏致贺辞时谈道,对我国的工程地质领域来说,今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一带一路”这个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不仅打通了中国与中亚乃至欧洲经济文化的血脉经络,更为工程地质打开了一扇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门。在这项国家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有作为。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致欢迎辞时表示,本次大会是自1984年以来,时隔28年之后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再次适逢成都。同时,今年还是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两件盛事因缘际会,可谓双喜临门,倍感振奋。在介绍了学校和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后,他说,本次大会以“工程地质与一带一路”为主题,很好地回应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凸显了工程地质学家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必将有力增进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工程地质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学校也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学界同仁,加强双边和多边交流,继续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开创工程地质研究的全新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第九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润秋作了题为“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的工作总结报告。他回顾了历届工程地质专委会组成、2005年至今历届工程地质大会及年会情况,指出,通过学界同仁的努力,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显着增强,获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奖励,国际地位显着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认为,专委会几年来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况,即: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学科发展。对于今后一段时期的工程地质的发展,他建议:突破学科发展的壁垒,努力实现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和工程方面的创新突破;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解决疑难工程地质问题,推动工程地质领域的发展;坚持和发扬工程地质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交叉性;回归工程地质思维,重视工程地质条件演化分析,加强力学思维,有的放矢地解决工程地质关键问题;推进工程地质与其他新兴学科的交叉;加强新型技术在工程地质研究和工程中的应用,加强原位试验场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
在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组委会秘书长、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卸文汇报了大会筹备情况后,开幕式圆满结束。
经过为期两天紧凑而有精彩纷呈的学术汇报,大会于10月18日傍晚落下帷幕。闭幕式上,10名青年才俊获得了第三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最后,伍法权秘书长对本次大会进行了详实的总结,他指出工程地质学会近年来呈现出了诸多可喜之处,具体表现在办会规模越来越大、学科覆盖面越来越宽,通过青委会的设立、青年专场的举办使得青年才俊愈发的活跃,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工程地质界的持续大力支持等等。伍法权秘书长还围绕三十年来学科面貌的变迁、工程地质的五个活跃研究领域、工程地质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工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工程地质的哲学思维以及国际工程地质发展动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最后,他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工程地质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浮躁,去功利,做实事;既要兴趣驱动,又要精心设计;多总结已经做过的工作,要让所做的工作接地气,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