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在三亚举行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倡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于3月24日-26日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单位协办。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王景全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工程地质和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武汉岩土所汪稔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刘羽处长代表倡议单位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高度赞扬了本次会议的宗旨,向大会传达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需求,指出了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海洋工程地质的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春天,鼓励更多的科学家走向海洋。随后,武汉岩土所薛强副所长(主持工作)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廖民生副校长代表论坛组织单位致欢迎词,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彭建兵教授致辞,希望本次会议的召开能使海洋工程地质更好地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为海洋工程开发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海洋工程地质伟业的蓬勃发展。
本次论坛以“海洋工程地质”为主题,由特邀报告、主题发言和集思广议三大部分组成。
王思敬院士在“美好中国梦-中国工程地质学家走向海洋”的特邀报告中指出,海洋工程地质的智能化是海洋工程开发的关键。他通过海洋工程实例介绍了海洋重大工程中的地质工作重要性及海洋工程智能化的途径和关键点。王景全院士对海洋浅覆水国土开发与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赵焕庭研究员通过大量的考察和勘察资料,针对岛礁的成因、演化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郑永来教授对波浪作用下海底斜坡的稳定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贾永刚教授和汪稔研究员分别针对海洋工程地质的勘测、监测技术以及监测装备的研发,以及岛礁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汪稔研究员特别指出,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不能一味为文而文,应首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这是学科发展的持久动力,创新的不竭源泉。
基金委地学部刘羽教授和熊巨华教授介绍了基金委为科学家出海提供的有力支撑,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向海洋,并着力培养一批海洋工程地质的年轻力量,希望更多的年轻科学家主动承担起学科发展的责任。
专家们争先发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将沙龙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大家认为:1.应针对海洋工程地质问题,建立协同攻关机制,明确各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深入探讨珊瑚砂不液化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其耐久性问题;3.研究海底滑坡发生机理及其对海底工程的影响;4.工程地质学家如何将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效结合。
主任委员彭建兵教授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几方面的战略性设想。第一,推进重大项目申报与重大成果产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比如黄土工程地质问题、长江中上游巨型人工水体环境灾害效应、汶川地震震后灾害效应问题、海洋工程地质问题、高山峡谷地区长大生命线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地下工程开发与利用。第二,系统总结中国滑坡灾害、中国泥石流灾害、中国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形成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导则。第三,在国内外顶尖的学术期刊发表中国工程地质问题的文章。第四,积极承担社会职能,做好科技服务,从学术交流走向专业指导。加强专委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作委员会工作,让更多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加入专委会,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第五,加强两院院士的推选工作,做好各种奖项推荐和评审工作,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推选工作,着力培养工程地质领域的年轻力量。
秘书长伍法权教授对本届论坛做了总结。他首先代表专委会对协办单位表示感谢,指出本届高层论坛具有自由、开放、聚焦和战略设计4个鲜明特点,办出了学术论坛的新水平。他总结了海洋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海洋工程地质应国家海洋战略需求而生,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推进,有了可喜的发展,科学问题逐渐明晰,研究方法逐渐形成,学科体系崭露雏形。他指出,海洋工程地质总体来看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发展思路很好,势头强劲,海洋工程地质从中国起航,必将领跑世界的未来。他提出了海洋工程地质学科未来发展的4个目标: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支撑一批中国海洋建设重大工程;建立起海洋工程地质的中国和国际规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他指出,海洋工程地质的兴起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体系,专委会要着力谋划学科发展,做好战略设计,上山、入地、下海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既要勇敢地走向海洋,用好陆域工程地质工作练就的武艺,努力开拓海洋工程地质新领域;也要继续深化陆域工程地质的基础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好构造活动区、深部和一些新兴工程提出的新问题。
代表们纷纷表示,论坛形式自由,内容丰富,引领了我国海洋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论坛在满满的获得感中落下帷幕。